武威厚度:文化铸魂积淀城市底蕴
信息来源: 武威日报 发布日期: 2024-11-25 14:54 浏览次数:

“凉州七里十万家,胡人半解弹琵琶。”作为河西走廊上的明珠城市,繁荣与多彩是武威的代表性词汇。张骞出使西域,为后世留下名为“丝绸之路”的文化财富;霍去病远征河西,“武功军威”天下闻名;昙曜开凿石窟,“凉州模式”在这里起源;“凉州词”千年不朽,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厚重的印记……在武威这片土地上,五凉文化博大精深、非遗文化熠熠生辉、红色文化凝聚人心,万千游客徜徉于此,感受着武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质。


五凉文化底蕴厚重


公元四世纪初至五世纪中叶的十六国时期,是五凉政权的更迭时期,武威因此有五凉故都的美誉。

位于武威南城门广场的五凉文化博物馆,在静静诉说着这段历史。它用“承前启后、继绝扶衰”为主题,通过“政权兴替、民族融合”“经济繁荣、贸易畅通”“名门著姓、文化传承”等12个单元,以同时期精品文物为载体,结合声、光、电等现代传媒技术,全方位、多角度展示了五凉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“多元一体”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。

“五凉文化以其‘兼收并蓄、融合创新’的鲜明特征和‘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,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,承前启后、继绝扶衰,五百年间延绵一脉’的杰出贡献,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重要性不言而喻。”五凉文化博物馆讲解员王婧向游客介绍。

在五凉统治下的河西地区,呈现出民族融合、学术繁荣、文教昌明局面,它融农耕文明、游牧文明和西域文明为一体,将三个层面的制度文化、学术文化和大众文化贯通一线,见证了武威的灿烂辉煌。

时间倒回西晋末年,凉州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,郭荷就是在这时来河西避难的。和他一路同行的,除了追随他的弟子,还有极为珍贵的、数代家传的经史典籍。后来,他的学生郭瑀把他的思想融会贯通,写下了《春秋墨说》和《孝经错纬》,希望这些著作可以为后世所用。郭瑀的匆匆10年一掠而过,在清幽的山谷中,他向弟子们传道、授业、解惑,让他们明白儒家思想的真谛。在郭瑀等学者的不懈努力下,河西儒学独树一帜,呈现出繁荣景象。

“飘然转旋回雪轻,嫣然纵送游龙惊。小垂手后柳无力,斜曳裾时云欲生。”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,观赏了《霓裳羽衣舞》之后,沉浸在嫣然舞姿之中,写下了这首《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》。

唐开元年间,西凉府节度使进献了由天竺乐曲《婆罗门曲》改编而成的《凉州大曲》。《凉州大曲》后经唐玄宗亲自加工整理,改编为《霓裳羽衣曲》,成为唐代乐舞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。

五凉文化还是河西地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头,凉州攻鼓子、凉州贤孝、河西宝卷、狮子舞等都深受五凉文化影响。


非遗文化大放异彩


在天祝县冰沟河景区内,非遗表演轮番上演,让观众游客大饱眼福。“咚嗒啦咚、咚嗒啦咚……”身着黑衣、黑裤、黑靴,头戴黑幞头,左右各插一根野雉翎,身背牛皮长鼓,手执枣木鼓槌,伴随着铿锵的步伐和激昂的鼓点,凉州攻鼓子队员们精神饱满,双臂挥舞有力击鼓起舞,每到一处都会吸引无数市民的目光,他们不断变换着“登高望远、展示三军、一字长蛇、鹞子翻身”等队形和步伐,给人以极大的视觉震撼。

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凉州区四坝镇《凉州攻鼓子》舞出了大西北的激情与豪迈,令人振奋,催人奋进。

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村的滚灯舞赢得了群众的喝彩。滚灯队员们身穿太保衣、灯笼裤,腰系宽带、额上顶碗,摆出了莲花盛开、柳树盘根等阵型和各种高难度动作,精湛的表演技艺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。

凉州滚灯舞传承人杨万华说:“永昌石碑滚灯由来已久,滚灯舞是市级非遗项目,主要用于祈福,庆当年丰收,盼来年五谷丰登、国泰民安。”

还有凉州贤孝、凉州半台戏、华锐藏族民歌等非遗节目依次上演,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文化艺术盛宴,既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,又让“非遗”“火”了起来。在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,令观者尽情领略了武威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俗风情。

凉州攻鼓子气势恢宏、民勤曲子戏唱腔悠扬、古浪老调韵味十足、华锐藏族民歌高亢嘹亮……如今,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、走向千家万户,非遗文化在表演中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。与此同时,武威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,将非遗保护工作落到实处。

——近5年来,先后争取到国家、省上非遗专项保护资金1000余万元,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、整理、保护、传承等工作,对个别面临消亡的非遗项目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。

——组织开展“武威市民族民间文艺汇演”“凉州贤孝大奖赛”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“武威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非遗购物节”等大型群众性非遗文化活动70余场,组织优秀非遗项目参加各类展示及比赛活动100余场。

——开通网络直播平台,创办“凉州非遗贤孝馆”微信公众号和“跟着非遗游武威”“云端武威”等自媒体,开通“武威非遗”“民勤非遗”“凉州非遗”抖音快手账号,对非遗项目展示展演进行直播。

——组织《唐卡绘画》《刺绣》《剪纸》等项目的30多名传承人及爱好者学习培训。成功承办了甘宁新三省基层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培训班,邀请省内外专家来我市进行专题培训,提升传承人群的技艺水平。

——在北关市场、凉州老街设立凉州贤孝传习所,邀请贤孝艺人驻唱,表演凉州贤孝曲目以及民歌小调,并通过快手等新媒体进行直播,促进了非遗传习和产业融合。在雷台、白塔寺、天梯山、文庙等景区景点民俗活动中加入非遗项目展演,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。


红色文化凝心铸魂


在古浪战役纪念馆,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西路军战士英勇奋战的英雄史诗。前来研学的学子们不禁潸然泪下,被先辈们前赴后继、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所感动。

“我们充分利用西路军古浪三战的战场遗址和红色文化资源,深入挖掘红色事迹,大力宣讲红军西路军精神。同时,针对不同受众设置了不同的讲解形式,便于各个群体都能够了解西路军在古浪征战的历史。”古浪战役纪念馆讲解员王梦说。

盛夏六月的一个上午,凉州区祁连路小学组织全体教职工走进凉州战役纪念馆,开展“追寻红色足迹 汲取奋进力量”红色主题教育活动。全体教职工在西路军纪念碑前列队肃立并敬献花圈,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,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缅怀。在凉州战役纪念馆内,大家认真聆听西路红军在四十里堡的战斗故事,感受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,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党性教育。

“了解西路军光辉历史,缅怀革命先烈,接受党性洗礼,更加坚定了我们传承革命精神的决心。我们将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,为武威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凉州区祁连路小学副校长杨全生说。

近年来,武威市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,做足做活红色文章,创新红色旅游产品,完善红色旅游设施,聚焦革命战役纪念馆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,全市红色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。

——古浪战役纪念馆扩建工程、古浪县八步沙“两山”实践创新基地、凉州战役纪念馆改扩建项目竣工运营,全市红色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得到改善。推动凉州战役纪念馆,古浪战役纪念馆等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,全面提升古浪三战遗址、西路军古浪战场遗址的保护展示水平,保障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。

——实施“红色旅游+”战略,将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。整合古浪县南部山区特色产业、美丽乡村旅游资源,开发“重走红军路”“西路军组建日”“古浪战役纪念日”等红色文化旅游产品,打造红色经典游精品线路、丰富产品供给,组织红色文化相关产品研发,制作生产红色创意礼品、纪念品、红色动漫等特色商品,提升二次消费水平。

——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、抖音、快手等新媒体平台,全方位、多渠道推介武威市红色旅游资源产品。先后举办了红军西路军精神研讨交流会、“红色基因代代传·我是小小志愿者”等红色主题系列活动,古浪战役纪念馆成功入选“壮怀激烈·初心不改”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。


以文促旅融合创新


2024年9月27日,第三届甘新蒙青“四省十二城”区域文化旅游联盟大会在武威召开,与会嘉宾现场观摩了武威精品景区项目,直观感受武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活力与激情。

在汉唐天马城景区,嘉宾们走进大汉赋展馆,通过 VR、AR、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,多角度、沉浸式体验武威文化魅力。行汉礼、赏乐舞、品佳馔,进入汉宴体验馆,嘉宾们沉浸式体验汉代宴饮文化、感受古代宴饮乐趣,古香古色的汉元素仿佛让大家穿越时空回到汉代。

“冠必正,纽必结。袜与履,俱紧切。”在武威文庙,孩子们正衣冠、行古礼、拜孔子,亲身参加“开笔礼”,意味着从此告别蒙昧。依托武威厚重的历史文化,武威文庙开设了开笔礼、成人礼、尊师礼、汉服礼等研学课程;在雷台汉文化博物馆,学生们可以体验诵读凉州词、捏塑铜奔马、着汉服行汉礼等特色研学活动;市博物馆为孩子们提供了“丝路探古”“我们的节日”“丝路漫游记”等精品课程;市五凉文化博物馆的“农耕畜牧话五凉”“梦回乐舞凉州”等研学项目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。

“我们将深度研究解析‘五凉文化’,策划推出精品展览,扩大馆际交流,开展夜游博物馆和研学社教活动,深化与兰大、西北师大等高校的合作共建,更好地彰显武威历史文化遗产的文明价值、时代价值。”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魏红霞说。

除此之外,武威市设计制作出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,将武威的文化印记创新融入文创产品中,让游客爱不释手。市博物馆的“鸠鸟系列”胸针、铜尺、雪糕,“八鸟朝阳”系列丝巾、姓氏杯、“凉州故事”系列冰箱贴、小夜灯等文创产品趣味满满;雷台汉文化博物馆独有的铜奔马、天鹅绒手提袋、纪念章等精美文创产品夺人眼球;天梯山石窟的冰箱贴、魔方、书签和笔记本套装等产品让游客赞不绝口;西夏博物馆展出的文庙金属书签、明信片、钥匙扣则蕴含着对莘莘学子的祝福。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,全方位、多角度展示了武威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内涵丰富的文化创意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